当前位置:

游走千年古镇--寨市

作者:苏新红 编辑:redcloud 2012-03-27 11:43:07
新绥宁APP
—分享—

  寨市古镇,位于湖南绥宁,在三国蜀汉时就已建起了城池。那时叫石头城,亦称诸葛城,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作为绥宁老县治所在地,也有近千年之久。古镇曾是湖南通往黔、滇、粤的要道枢纽,也是军事要地。诸葛亮、吴三桂、邓子龙、洪秀全、石达开等所属的军队都曾经过寨市。

  清代一位诗人是这样写寨市古镇的:“一座孤城万座山,孤城恰在万山间。无边树色家家绕,不尽秋阴面面环。月竹横窗千个绿,霜枫拂砚满凹殷。何须更着登高屐,隐几时闻鸟语闲。”一个“绕”、一个“环”、一个“绿”、一个“闲”,四个字,基本体现了了古镇大致的风貌。今天,我们可以把它们稍稍拓展一下,凑成八个字:“山环”、“水绕”、“绿色”、“悠闲”。

  ———环古镇皆山,历来有四山环翠的说法。

  ———东有云雾山,兼云拥天阙之胜、庵寺庙宇之藏、泉涌涧流之声、林秀三秋之翠、奇峰对峙之势,自明以来,即为沅湘之佛教福地、祈愿灵山及览景佳处。在云雾山的峰顶,可以观云海,听松涛、赏杜鹃。也可以在朝阳庵和宝顶庵的遗址上,寻古探秘,发思古之幽情,感人世之沧桑。

  ———西面是虎山,虎书院曾深藏于此。该书院原名万峰书塾,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董琰建。我感兴趣的是它的章程碑,碑文由清进士袁宝彝书,记载了当时书院的各项事务。

  其中一点,我记得很清楚:凡是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的学子,一律开除。这样的校规,是不是对今天的学校教育,有些启示呢?我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步入书院遗址。细雨斜斜下,古碑寂静无声,书声恍惚在耳,往事已越千年。如回到书院时代,我一定就是那位一袭布衣、清瘦单薄、摇头晃脑,和着师长吟读四书五经的迂腐书生。

  ———北边的玉屏山,就远一点。从古镇某处望去,山影如屏,连连绵绵;山色如玉,含烟蕴翠。

  古镇之南,靠高功山。高功春色,曾是古镇佳景。在笋蕨肥美、瑶草平铺、花香袭人的春天,那些古代的文人、雅客、学子、官宦和市民们,或勒马扬鞭,或提壶携盒,纷纷结伴而游。或拾翠寻芳,或登高望远,或沐浴东风,或听泉观云,或饮酒作乐,或赋诗吟对,直把一个高功山,当成了世外桃源。

  ———古镇和群山之间,是广袤的良田。从冬到春,连绵着大片的油菜。从春到夏至秋,稻田依嫩绿、碧绿、浓绿、淡黄、金黄的秩序变幻色彩。漫步田间地头,田园风光,扑面而至,牧歌情趣,一片盎然。也许,在这里,你能找到一些曾经梦想的答案。

  ———莳竹水属巫水支流,自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来,绕镇西蜿蜒北去。大部分时间里,河水都是缓缓潺潺、清清幽幽的。游鱼历历可见,水草萋萋如墨。在某处河湾,你也许会偶遇一位垂钓的老者,把属于自己的一段时间,默默然坐老。

  鹅、鸭总是很写意地戏水,间或向天,慷慨作歌。如果运气好,还会听到一曲渔舟的撸声,从傍晚一直吱吱呀呀,唱向薄暮。河岸连绵,草色无边,常年嫩嫩如新。河堤上的许多古树,虽枝干虬曲,却树树绿意盎然。

  ———河上桥梁,以西河桥最为有名。桥原名万年桥,建于雍正年间。“桥下石立墩,桥上架梁建屋,行者称便”。现存桥墩和桥面,仍可通行。桥之下游不远,河之两岸,有古码头,曾经无数的舟楫,由此下达洪江,直至洞庭。县内输出的土产,外面运进的货物,来来往往的迁人商客,都在此汇集,然后各奔东西。这里曾是古镇最繁忙的地方。如今,陆路交通日益发达,水道运输早已衰落。古码头上,早晨和傍晚,只有古镇上的那些媳妇和女儿们,把捣衣声演绎得高高低低、节奏悠然,将你的思绪引向雾气弥漫的碧水中央。

  ———古镇还留存一些古迹,隐隐约约、恍恍惚惚述说着一段久远的历史。

  ———古城墙,还有小小的一段,不到百米,深藏于民居和荒草间,苔藓密布,古意斑驳。仿佛层层叠叠的一段段故事,需要你寻访寻访再寻访,辨认辨认再辨认。听说当地政府正准备修复一段古城墙。这自然是好事,但最好是修旧如旧,如果随便搞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只会破坏古镇整体的和谐。

  ———在乡政府门前,有座孝思亭。亭里挂着的古钟,是明代铸造,依然保存完好,还有铭文。因为高高挂着,我便无缘去辨识铭文的具体内容了。这口钟,已经许久没有敲过,古镇也就没有了晨钟暮鼓的那层意境。这个遗憾,是淡淡的,从我心头,一瞬即过。

  ———镇东的仰高亭早已无存,留下的碑刻,记录了明嘉靖年间绥宁知县高应冕的政绩。高应冕是浙江仁和人,曾令绥宁,归隐后,他曾与西湖一些文人结为“八社诗社”,吟咏西湖山川之胜,很是潇洒倜傥。在绥宁任职期间,虽有政绩,但任内残酷镇压苗、瑶等少数民族。从感情上,我就对之有些反感。这位知县,是入了明朝名宦行列的。对于古人的臧否,我们现在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呢?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但我想,至少,不能仅仅以正史的记载和碑刻的记录为据吧。

  ———西正街,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现有一段曲曲折折的麻石路。路两旁,多是木结构的店铺,很多已不经营了。还在勉强维持的,比如打铁铺、豆作坊、土布店、杂货铺和各类小吃铺,也是客人稀少,生意寥寥。老街上的万花甜茶、糖豆泡茶、苗家油茶,糯米粑粑、糯米状酒、王记酥饺、猪血丸子、柴火腊肉、高井豆花等小吃,都可以去尝尝。

  古镇还留存一些四合小院,虽有点古老破旧,但基本的架子还在。大致式样都差不多,以青石铺房基及台阶,青砖砌墙,木架结构,青瓦盖顶,飞檐翘角,鳌头昂立。窗户大多雕花,图案以草木花鸟和祥瑞动物为主,寓意也多为吉祥平安和福寿富贵。在这些小院里,多居着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做事谋生去了。那些老人家,有些还留有一门手艺。

  像剪纸、绣花、雕花茶、木雕、石雕、铁器银器制作等,都很有名。尤其是剪纸,上个世纪70年代还在省里得过奖。不过,这些手艺,都面临失传的问题。年轻人中,没有几个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现在,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上面都强调得很多。如果农业技术服务部门,拿出一部分资金和人力,组织一些年轻人,免费接受这些老手艺人的培训,另外给这些老手艺人一些授课补贴,也许这样,就可以把一些濒临失传的手艺传下去。

  ———据有关人员的介绍:在绥宁,共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官方和民间保护森林的封山育林石碑100余块,这在全国都属罕见。寨市乡政府计划收集散布在全县各地的封山育林石碑,在寨市古镇修建一个封山育林碑林,并向上争取有关的项目资金。也许过不了多久,一个全国唯一的封山育林碑林,将在古镇出现。

  ———漫步古镇,你会发觉古镇的节奏,是缓慢的。阳光非常柔软,一厘米一厘米地,在青瓦屋顶和麻石街上,缓慢移动,好像配合着你缓慢的步子。若有雨,也是柔柔细雨。落在屋顶,落在路上,便升起一层薄薄的水雾。如来了风,也是柔柔和和,轻轻巧巧,没有一点脾气。人们说话,一概轻言细语;做事情,一概不急不忙。特别是那些老人,多围坐四方桌前,聊天,打牌,抽水袋烟,或久久喝着一大碗油茶,一副任尔春夏秋冬的悠闲模样。

  ———在古镇的某个小酒馆里,我曾就着一碟柴火腊肉和猪血丸子、一碟据说是黄桑来的小鱼干,一边喝着古镇特有的糯米状酒,一边听着陆记铁铺里传来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一边想着一些或远或近的事情,把自己隐身在古镇的寂静悠闲里。

  那份微醺的惬意,那份飘然的轻松,至今还在回味。

作者:苏新红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