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坡头风光 聂德荣 摄)
黄桑风景区即黄桑自然保护区。1982年4月,该保护区被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5月升级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黄桑苗族乡全境和毗邻长铺子苗族乡安阳村,总面积38.13万亩。其中天然次森林23.5万亩,系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又是北亚热带、暖温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综合地段,还渗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半常绿季雨林加湿润雨林地带的少数植物动物种类。科研人员赞誉这里是“不可多得的树种资源基因库和森林生态系统基因库”。
这里集中了县境绝大部分野生植物种类,计有乔木和灌木102科272属701种,其中天然芳香植物44科130余种。在701种植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香果树;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钟萼木、银杏、木瓜红、胡桃、篦子三尖杉、鹅掌楸、杜仲、伞花木8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长苞铁杉、穗花杉、华南五针松、桢楠、任木、白辛、华南栲、金钱槭、华榛、银鹊、半枫荷、凹叶厚朴、厚朴等13种。属省级重点保护的有中华五加、檫木、青钱柳(俗称摇钱树)、红豆杉、木瓜红、黄心夜合、金叶白兰花、金毛柯、湖南石槠、山拐枣、云山椴、天师栗、东方古柯、湖南山核桃、猫儿屎、香桦、少叶黄杞、花桐木、毛红椿、斑竹、紫竹等21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钱柳(摇钱树),继1985年县林业部门对县内古树名木进行专题调查时在黄桑赤板火岩山有所发现之后,近年来,刘新华等人又相继在源头山、上堡、界溪、老团等地发现许多可列为古树名木的青钱柳及其群落。按用途分,做用材树的283种,油脂树182种,鞣料树119种,吸烟抗尘树12种,纤维树126种,树脂树胶树34种,药用植物600多种。珍贵植物生长集中地段是马颈谷、九溪冲、六鹅洞、平溪、三梯岩、源头山、安阳山、老龙塘、火岩山。保护区还集中了县境绝大部分野生动物种类,主要哺乳动物有8目20科58种,常见鸟类30余种。其中,经济价值高的两栖类动物有大鲵(俗名娃娃鱼)、大头平胸龟、刺胸蛙等。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华南虎、黄腹角雉2种;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原猫、云豹、金钱豹、麝、毛冠鹿、水鹿、鸳鸯、大鲵(娃娃鱼)8种;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有大灵猫、小灵猫、獐、鬣羚、白鹇、红腹锦鸡、蟒7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水獭、黑熊、红咀相思鸟、画眉鸟、八哥、啄木鸟、黄鹂、家燕、杜鹃鸟、猫头鹰10种;还有《频危野生动物植物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小熊猫。
黄桑自然保护区属于原始天然林,形成时间数百上千年。清修《绥宁县志》、《靖州直隶州志》、《宝庆府志》、《湖南通志》载:清朝乾隆五年(1740),黄桑及其周围城步、广西义宁爆发了以绥宁人粟贤宇为首的湘桂边界各族人民大起义,乾隆皇帝急调贵州总督张广泗为钦差大臣,统率五省(湖南、湖北、贵州、广东、广西)官兵和乡勇共计45000人分五路大举进攻。起义失败,血流成河,村寨葬于火海,梯田(土)沦为荒坵,大片原始森林被反复搜索践踏破坏,甚至纵火焚毁。此后恢复起来的森林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便成了今日的原始次生林。如果踏进森林深处,可以寻觅到许多小平地,平地里生长着许许多多一、二百年的参天大树,其中以九溪冲最典型,小平地层叠而上,各种珍稀树木顶天立地。
{Ky:PAGE}
黄桑坪
(黄桑小景 资料图片)
黄桑坪,简称黄桑,唐末为“飞山蛮”辖地。因此地两溪汇合,元代和明代称双江,或双江口或江口,或上冒江口,又因古代曾有龙姓人家居住,所以又叫龙家寨,或龙家溪。黄桑营遗址即今黄桑苗族乡政府所在地。此地东连城步,西接通道,南临靖州,系绥宁老县城寨市通往上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要道。明代初年,此地尚未设堡,由黎平府和靖州轮流派兵戊守。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县高应冕请示上司批准后在此处建堡,堡墙围长60丈,高1.5丈,厚1丈,有串楼80间,内立官厅、寝室,东西翼以营房,前建戊楼大门,常驻官兵17名。清代顺治16年(1659),由靖州拨千总1员,把总4员,兵丁210名,分驻该地及全县5哨,哨堡于第三年奉裁。康熙五年(1666),为弹压起义苗民,复设江口、蓝溪、长安3堡。十三年(1674),吴三桂叛清,兵临绥宁,各哨堡名存实亡。二十四年(1685),3堡奉命撤裁。由于苗、瑶、侗、汉人民不断反抗,清政府为加强弹压,于雍正六年(1728)在江口重新驻兵并升级为营,由靖州协节制,委派游击、千总、把总各1员驻防,计有营署45间、小署厅3间、兵房91间、厢房29间、关圣庙12间、火神庙6间、火药局3间、餐房3间、演武厅6间、东南西3面各立城门1座。此外还有鼓楼、将台、照墙。在东面田垅里设有练兵场。署外有关帝庙、马王庙、火神庙、龙王庙、城隍庙、昭忠祠等。千总负责统辖全县各哨堡。此后,不断地加强兵力,至乾隆五年(1740)粟贤宇起义被镇压以后,共设游击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千总1员、外委把总2员,统辖全县8个哨堡的542名马战守员,改归镇竿镇(镇署在今凤凰县)总兵节制。民国元年(1912),改归湘西镇守使节制。民国4年(1915)底,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将该营官兵全部调往湘西防区,黄桑营遂废。第二年,营署被焚毁。但关帝庙因距离较远,未遭火灾,“文化大革命”中才被拆毁。
古老水车群位于乡政府西边约500米处的莳竹水旁,在清绿的山水中,3架古老筒式水车排成一队,在流水的冲击下,日夜旋转,把渠水舀向高处,再顺着水枧流向田里灌溉禾苗。筒式水车,起源于战国,是历代河溪两岸农民提水灌溉的主要工具。1949年,全县共有68架。解放后,这种水车逐渐被抽水机和水轮泵所代替,全国大部分地方已经绝迹。黄桑还保存着古老水车群,实属不易。它虽然简陋,却不消耗能源,提水成本低廉,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低碳经济的今天,作用不可小视。
{Ky:PAGE}
黄桑——上堡风光带
广空界炼铁厂遗址位于蓝家村界溪(一名莳竹水)左岸广空界山腰,坐东朝西。系明清两代黄桑苗民采矿炼铁的地方,遗址至今尚存两堆矿渣,铁渣和炭渣则满地都是。这是明清两朝黄桑的工业项目之一。
神龙洞坐落在蓝家村公路旁,系石灰岩溶洞,久藏深山,1979年才发现。今开发段长约300米,分天上、人间、地下3层。天上层云雾缭绕,一条石龙腾云驾雾傲游其间;人间层阡陌纵横,钟馨有声;地下层阴河曲折,流水淙淙,又一条石龙潜藏其间。人游到此处,好似钻进了第二条龙的肚里,从尾至头,依次可以看到龙根、龙肚、龙肠、龙肺、龙心、龙齿,至于龙脊则贯穿始终。
(鸳鸯岛之一 聂德荣 摄)
鸳鸯岛由神龙洞沿溪上溯1公里便到鸳鸯岛。这里绿荫蔽日,古藤垂地,曲径通幽,溪水潺潺,有天然秋千(古藤)和人工凉亭,从公路处出发沿山径游完后又回到了公路原址。1980年,林业科技考察队考察黄桑次生林时,在这里的溪河中发现一群鸳鸯,遂把此处命名为鸳鸯岛。
黄桑漂流从鸳鸯洞乘橡皮舟顺流而下直漂蓝家村,全长约5华里,系森林生态漂流。沿途可观赏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原始次森林的生态原貌:山高入云,绿树满坡,古木参天,巨藤垂地,峡谷深邃,小径曲幽,流水湍急,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皮艇有时晃晃悠悠,有时如箭射的,有时忽坠深潭,却又有惊无险,笑声喊声,直冲云霄。
三马饮清泉从鸳鸯岛沿溪上溯1公里,便是三马饮清泉。其实是三座山从三个方向延伸到莳竹水边,酷似三只马同时把头伸向溪中争饮清泉。这三座山原来分别叫做马颈骨、大马颈骨、小马颈骨。山上的树象鬃毛,两旁的山包象耳朵,两个石头象眼睛,还有马面、嘴巴、腰背、肚子。
古杉群落过九溪冲的红军桥沿人行道上坡200米处,便是古杉群落。有古杉几十株,每株都须两人合抱才能围住,高约30米,树龄200年以上,苍老遒劲。其中1株树干已经空心,钻进树洞,用手电筒往上照射,可见古人为提防有人盗伐而钉进树干的一根根铁耙齿,从而领悟到古人保护山林的良苦用心。
九溪冲从红军桥逆流而上,越过黄桑自然保护区的九溪宾馆和农民的数十亩稻田后,便进入九溪冲的精华地段。这里是核心保护区的核心,是珍稀动植物的宝库,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香果树、伯乐树、花榈木、杜仲、伞花木、鹅掌楸、银鹊、任木、穗花杉,厚朴、银杏、毛红椿、乐东单性木莲等树种,以及林麝、华南虎、大灵猫、小灵猫、鬣羚、獐、红腹锦鸡、白鹇、鸳鸯、大鲵(娃娃鱼)等动物。精华地段长约3公里,宽度由十几米至几十米不等,九条细小水流由各条沟沟岔岔依次加入,汇成九溪冲的主溪。溪中有鱼,钓鱼不用钩。主溪有时沿着沟左或沟右向下流淌,有时钻进山沟中泻向下游。主溪随地势不同生成许许多多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瀑布。其中有一处瀑布所在的岩石极似女阴,故名女阴泉。山沟两侧的山坡和山峰是乔木和灌木的混生地段,山沟底部则被乔木独占。沟底坡度比较平缓,由沟口到沟尾形成一块块逐级而上面积不一的小平地,显然是古代苗民辛勤开垦的良田和屋场遗址。遗址里杂草极少,数不清的各类乔木的树干高高地挺立着,树冠把天空盖得严严实实。根据清代所修《湖广通志》、《宝庆府志》、《靖州直隶州志》、《绥宁县志》、《城步县志》等古藉记载,乾隆五年(1740),绥宁县黄桑及其邻居城步县和广西义宁县一带,爆发过以绥宁粟贤宇为首的少数民族大起义,乾隆皇帝派遣数万军队进行了残酷镇压,参加起义的苗民们或被惨杀或遭驱逐,他们及其祖先辛辛苦苦开垦的良田和屋场被迫荒废。九溪冲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土地肥沃,水量丰富,气候宜人,且极少人为干扰,这里变成了动植物最理想的繁殖场所,各种树木、花草、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钓鱼不用钩在九溪冲钓鱼可见到一种特殊现象。只要把藤条或树枝垂于溪中,虽然上面没安放诱饵,群群游鱼还是争先恐后地前来抢食,最先到达的鱼紧紧咬住藤尖或枝尖,后来者紧紧咬住先到者的尾巴,于是形成后鱼嘴咬前鱼尾、数条鱼咬成一串,直到被拖出水面的奇趣现象。这种鱼学名叫做中华鲮鱼。
女阴泉坐落在九溪冲田垅沿溪上溯一公里处。密林里的溪流正中,突兀着一个直径约三米,形状近似球体的巨石,坚硬如铁,光滑如肤。由上游汇聚而来的清流在巨石左右处坠落,形成两匹白练,然后在球体式巨石下端汇合成清潭。球体式巨石上部酷似女阴,经初步考证,系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尊崇女性的天然图腾。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仍然常来此处对女阴石顶礼膜拜,祈祷家庭人丁兴旺。因此,女阴石周围数平方公里地方被叫做崇掰(掰,读bāi,绥宁方言,指女人生殖器;崇掰,是崇敬女人生殖器的意思)。现在的书面语和地图虽然写成枞排,口头语还是念崇掰。当地还有一种特殊风俗亦可佐证,人们开餐盛饭,每碗必盛两勺,暗含着时时刻刻不忘女阴永葆人丁发达之意。北宋元丰建县以后,官方认为对女阴石顶礼膜拜的习俗不登大雅之堂。在官方干预下,崇敬女阴石的习俗逐渐消失。但是,少数民族难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男女关系问题上他们比汉族开放,崇敬女阴石正是崇敬女性生殖器的古风遗存。因此,有人在球体巨石上冠冕堂皇地镌刻“女阴石”三个碗大篆体字,目的是告诫后人千万不要忘记在苗族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这块天然岩石。于是,虽然历时千载,这块女阴石及其石上文字、“崇掰”的特殊地名、盛饭的特殊方法等三种苗族特有民俗都顽强地保留到了今天。
乐东木兰生长在下枞排田坎上,地处海拔730米。据县林业部门1985年调查,树高30米,胸高直径105厘米,树冠盖面420平方米,树龄430余年,居全省第二位。
{Ky:PAGE}
赤板由三马饮清泉溯溪上行5公里便到赤板。明代天顺四年(1460),义军首领李天保在上堡建国,把赤板定为县衙所在地。清代乾隆五年(1740)五月粟贤宇率众起义,赤板是义军同官军对垒的重要处所。
青钱柳古树生长在赤板村火岩山下小溪边,地处海拔930米。据县林业部门1985年调查,该树高22米,胸高直径89厘米,树冠盖地156平方米,年龄200岁左右。果实圆盘状,果梗串连,开如串串古铜钱,山风吹来,果枝摆动,群众呼为摇钱树。该树不仅是重要的观赏树种,而且是中国特有的天然保健食品资源,其树皮和叶具有清热、消肿、止痛功能,还有降血压、血脂、血糖功能,具有防治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效果,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可抗氧化防衰老。因此,县里已将青钱柳列为开发项目,现在已生产出青钱柳保健茶,它是中国第一森林有机茶。
高坡吝烟子厂窑址从赤板村过溪北行2公里,便到高坡吝。山腰有一窑址,系清代早期的烟子厂,专门烧制制墨原料——烟子。窑体为龙窑,保存完好,管道长约50米,依山坡而上。窑门呈圆形,用石块砌筑,直径60厘米,窑盖已塌。烟道壁尚沾少量黑色烟子。烧烟子,这是明清两朝黄桑的工业项目之一。
铁杉群落位于赤板村源头山海拔1010米处,面积2.9亩。据县林业部门1985年调查,这里有大径铁杉38株,全部列为古树名木。最大者高40米,胸径107厘米,树冠盖地330平方米,立木材积14.8立方米,树龄300多年,乃全省铁杉王。该树气势恢宏,郁郁葱葱,主干一分为四,树梢两两相抱,成为奇特的连理枝。全部铁杉树的根系互相交织,成为罕见的连理根。更有奇者,1946年,当地山民砍了一棵长苞铁杉,至今60多年了,树蔸仍然活着,这一奇迹源于奇特的活树养伐根。这种种奇特现象吸引着众多专家、教授、作家、记者、高级领导人前往观光。1980年,日本国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福田一郎获悉后,给绥宁县长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衷心祝愿“日中友谊之树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紫薇王生长在源头山白岩江边老层场,地处海拔1050米。据县林业部门1985年调查,树高27米,胸高直径59厘米,人工栽培,树龄270余年,呈乔木状,花粉红色。因开花正值稻谷成熟,故群众称之为饱饭花。
柔毛油杉王由赤板村溯溪而上2公里,到达界溪村的巴流水。明朝李天保在上堡建国时曾在这里建巴流府。如今的巴流水拱桥边海拔810米处,有一株柔毛油杉被列为古树名木。据1985年县林业部门调查,该树高30米,胸径105米,冠幅20米×20米,年龄400年左右。油杉是重要用材树种,遇水不会腐烂。
烟堂界烽火台位于界溪村西边的烟堂界山腰上,离村垂直高度约200米。烽火台呈方柱体,每边长1.5米,中空,青砖砌墙,石块铺底,用于烧火升烟,传递军情。台体大部已毁,残高0.7米,系清代乾隆九年(1745)复修。烽火台是古代作战时传递信息的工具之一,多座烽火台连接成一条信息传递线。该台西连黄桑营、县城、乐安,直达靖州,东连长安营(今城步县境)。
白水洞瀑布系黄桑十大瀑布之一,位于界溪村西部1公里处。流水呈梯形层层坠落,共计十多层。顶层宽约2米,底层宽达20多米,各层高度不一。每层瀑布由于水流猛烈撞击岩壁上突出的尖石和下一层岩石顶部,溅出无数朵大小不一急剧变化的白浪花和胖瘦不一活蹦乱跳的银珍珠。浪花和珍珠继续坠落,化成数不清的宽窄不一银光闪闪的白绸布和长短不一晶莹透亮的白丝线。这些白浪花、白珍珠、白绸布、白丝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伦美奂的瀑布,在绿色树木和蓝色天空的映衬下,白得耀眼,白得奇幻。
鲤鱼跳龙门位于界溪村至上堡村之间的石桥边。小溪里有个石头露出水面,如鲤鱼般昂着头,卷着尾,欲跳过石桥;另一个石头半露水面,如同一个正待起跳的鲤鱼。村寨里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上堡的一位武艺高强的男青年和中堡的一位美丽姑娘相爱,二人常在这里的大树下幽会。但是,姑娘被中堡的苗王看中,要纳为妾;男青年被上堡的苗王看中,要收为家丁。俩人都不同意,决定尽快成亲。第二天,女的跑到男的家里,二人作了夫妻。中堡苗王知道后大发雷霆,派家丁前往上堡捉拿。上堡苗王知道后也大发雷霆,派家丁前往捉拿。姑娘被捉回中堡,苗王强迫她为妾;男青年被上堡苗王捉拿后,强迫他当家丁。两个青年都不顺从,便被各自的苗王派人押到从前二人幽会的地方,打死后丢在溪里。两位青年的魂魄向六鹅洞的仙女们哭诉。仙女们很同情,让他俩回到原来的地方,白天变成鲤鱼相亲相爱,晚上去两个苗寨闹鬼吓唬苗王。两个苗王不得安宁,没半年就死了。死后,两个苗王的魂魄往阎王殿查问,得知自己死亡的原因后决定报复,便托梦给接任的新寨王,请新寨王在小溪上建座石桥镇住两个鲤鱼。两个新寨王果然在两个寨子之间造了一座石桥,并请巫师用法术把两个鲤鱼变成了两个石头。
护林碑位于石桥往中堡方向100米处的大路旁。清朝同治四年(1865)以前,上堡和中堡的民众常因山林权属发生械斗,同治四年,双方的山林官司打到了长安营城(步)绥(宁)理瑶军民府。府正堂审问并派差实地勘查后作出判决。判词被刻成告示碑,立于二堡之间的驿道旁。从此,争执山林得到了有效保护。原碑已被县文物局收藏。
老龙潭瀑布从上堡沿溪逆行一公里,便到老龙潭瀑布。瀑布宽4米多,高30多米。在离清潭水面4米高处的崖壁上面横钉着一条石龙,长约3米,弯曲抽搐,似极痛苦状态,瀑布冲击着它,溅出无数浪花,石龙变成了白色花龙。传说这条石龙原来是条作恶多端的孽龙,经常制造洪灾和旱灾坑害下游的老百姓,致使三界溪及其下游的赤板、黄桑等地的苗民们穷困潦倒。东海龙王得知后,派老龙前来收拾孽龙,一番激战后,捉住了孽龙并把它钉在石壁上,让瀑布替它洗涮罪孽。从此,三界溪及其以下地方年年风调雨顺。苗民们非常感谢老龙,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便把这处瀑布叫做老龙潭瀑布。
榆树王生长在上堡小学后面,地处海拔850米。据县林业部门1985年调查,该树高38米,胸高直径138厘米,树冠盖地425平方米,系全省最大榆树,树龄400余年。村民反映,此树若春来发叶早,当年便风调雨顺,可按时播种育秧;若发叶迟,会出现倒春寒,须防止烂秧。因此,大家称之为报春树。
{Ky:PAGE}
(黄桑隆冬图 摄氏39度 摄)
黄桑——平溪风光带
观音洞位于老团村的公路边。洞口高十余米,宽约8米。洞内有一立石,形如观音坐莲台,故名观音洞。沿洞内斜坡而下20多米后,迎面一处石壁。壁上有左、中、右3孔。中孔离地面约4米,直径50厘米左右,单人可以爬入。左、中、右三洞既彼此独立,又有许多横洞相连。中洞内曲曲折折,忽宽忽窄,洞壁和洞顶布满大大小小石孔,越往里走,洞越宽越高,石钟、石乳、石笋、石人、石兽、石鸟也越多。继续前进约3华里,洞忽然变小,直径仅有50厘米左右,用电筒探照,里面是宽阔的水潭。究竟洞有多深,至今无人知晓。
香樟王生长在老团村彭家团门口,海拔490米处。据县林业部门1985年调查,树高20米,胸高直径116厘米,冠幅12米×12米,树龄330年。
上大江炼铁厂遗址由观音洞前行至上大江,再溯溪而上约1公里,有一块荒地,地势平坦而狭长,这里便是炼铁厂遗址。遗址东面傍山,南、西、北三面临溪。遗址尚存木炭渣和锈蚀的生铁块,附近山边有12个采掘铁矿的山洞。据说,该处系明清两代的炼铁厂遗址。
凉伞界从观音洞前行约5公里开始爬山,到达坳上,便是凉伞界。左右高山夹峙,前后俱为陡界,向后看可眺望老团村,往前看可眺望平溪村。这里是军事要地,清代建凉伞堡,目的是监视六甲、六马和城步县的苗民,防止造反,隶黄桑营,常驻兵丁5名。
楠木林位于县境南端平溪村。楠木,木质芳香,水浸不腐,遇火难燃,是特种建筑用材,属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楠木林,宽达2000多亩,其中密集地段有几十处,每处面积或十余亩或几十亩不等。在这些地段,全是清一色的楠木树,密密麻麻,枝繁叶茂,蔽日遮天。许多楠木树高达40多米,胸围5米多,3个人手拉手都围不住,材积达4立方米以上,年龄达300年以上。在各密集地段之间,则是以楠木为主的楠木和其他树种的混交林。面积如此宽阔的楠木天然次生林,全国极其罕见。
老虎跳顺着平溪往下游走2公里,便是老虎跳,其实是大山之间的大石槽。石槽深15米,宽6米,长数百米,壁陡如削,底平如镜。石槽两边长满了楠木树。传说古代楠木林里住着一只恶虎,闲得发慌,每天都掀翻几棵楠木树。住在平溪深潭里的老龙看着心痛,前来劝阻。恶虎不但不听,反而责骂老龙管闲事。老龙气不过,便同恶虎打斗起来。可惜老龙年老体衰,斗不过恶虎,就派大龙和小龙兄弟俩前往厮打。打斗了七七四十九天,双方都饿了,便停下来休息。老虎大摇大摆闯入一户农家,衔走了一头300多斤重的大肥猪。山民们气愤不过,手持木棒和砍刀追赶。恶虎见来人很多,衔着肥猪拼命逃跑。大龙和小龙听到山民的喊打声,便猛摇尾巴助威,一声巨响,把石山搅成两半,出现一条大石槽。恶虎跑到刚出现的石槽边慌忙起跳,可是衔着的肥猪太重,恶虎没跳过去,摔死在石槽底。后人便把这里叫做老虎跳。
大龙潭瀑布小龙潭瀑布位于老虎跳的下游。大龙潭瀑布高30多米,激流泻下,迸出水花数米高,然后继续向下游流去。流数十米后,又遇一处断崖,再次泻下,形成十多米高的小瀑布,它便是小龙潭瀑布。两处瀑布的左岸和右岸都长满了楠木树。传说大龙和小龙兄弟俩战胜恶虎后,回去向老龙报喜。老龙命令他们永远驻守楠木林,大龙住大潭,小龙驻小潭,瀑布和水潭名字由此而来。大龙和小龙忠于职守,从不离开楠木林半步,因此,各方妖孽和害兽都不敢伤害楠木林。楠木便越长越多越长越快,楠木林越来越宽越来越好,如今已成为全县乃至全省全国最大最古老的楠木林。
{Ky:PAGE}
(曲幽谷 袁文斌 摄)
磨石——槽子山风光带
曲幽谷由磨石村进入曲幽谷,首先要经过巍峨的新建牌楼。沿溪逆行,两岸尽是遮天蔽日的乔木,乔木之下,或是无穷无尽的灌木,或是傍水而生的箭竹。溪流时急时缓时碧时白,有时变成高低不一宽窄不同的大小瀑布,或一层,或数层,层层叠叠,数不胜数。有时生成一个个宽窄不一深浅不同的碧潭,潭中倒映着树和竹、山和崖、蓝天和白云。步行道有时与溪流平行,有时随山势而上下,有时越溪流而架桥。桥或为三五根原木横卧两岸,木上长满厚厚的苍苔;或用钢筋水泥捣制,造型优美而时髦。桥之数量不一,或一处一桥,或一处数桥。抬头望,山与树相倚,峰与天相连。侧耳听,山鸟啁啾,昆虫和鸣,溪水吟唱,瀑布轰鸣。偶尔遇上一两块小坪,坪的外侧分明是人工垒砌的石坎,看来这里曾经是水田抑或是屋场,但坪中却长满了树,有些树木顶天立地,非二三人手牵手无法围住,其年龄当在200年以上。由此推算,小坪应是清代乾隆五年(1740)粟贤宇起义被朝廷镇压后而惨遭荒废的。大约走了十来里,便听到巨大瀑布的惊耳轰鸣声,曲幽谷的尽头六鹅洞瀑布就在前头。
六鹅洞瀑布高30多米,分为大小两挂比肩泻下,大瀑布底宽约4米,小瀑布底宽不足1米,两挂之间相距约2米。瀑布冲出阵阵气浪,激起无数银花,空气湿润而凉爽,令人心旷神怡。瀑布两侧,乔木和灌木长满悬崖;瀑布左下脚,大片嫩绿色矮生植物在气浪中晃动。瀑布脚处有深潭,潭旁有山洞,半露水面,人不能近。左上方百米高处,耸立着一排石山。其中一座山峰形似天狗俯瞰瀑布,故名天狗守洞,也叫狗爬岩。传说古时天上六位仙女奉王母娘娘之令下凡来黄桑采摘杨梅,累了,便下潭洗澡,不幸被上山砍柴的樵夫撞见。樵夫抱走了他们的衣裙,六位仙女羞于上岸,只好变成六只天鹅游进瀑布后面的岩洞躲藏。王母娘娘知悉后,派遣天狗下凡守住洞口,防止凡人撞入洞内。后人遂把该洞叫做六鹅洞,把天狗峰叫做天狗守洞。六鹅洞瀑布左侧50为处修建有水泥阶梯,高愈百米,从山坡上的原始次生林中穿过,直达山顶。登完阶梯,便到天狗峰脚处。这里亦是悬崖,一条水泥公路盘绕而过,西连黄桑,南连潭泥,东连磨石。公路外侧有观瀑亭和观瀑楼,极目远望,数十里林海尽收眼底。
虎跳崖从观瀑亭沿公路向磨石村前进,过村后,再次从曲幽谷大门外经过,进入第二个峡谷。这里,两边尽是巍巍高山,山上长满了参天古树,是黄桑原始次生林保护区的又一个核心地段。公路与太平溪比肩同行。阳光极难射进谷底,今为原始次森林带。谷底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偶尔有深潭,溪水澄碧,或是漩涡。其中有一极狭处,对岸为悬崖绝壁,壁上的巨石向公路突兀,形如猛虎起跳,故名虎跳崖。
天门洞又叫穿岩,位于磨石村。山巅兀立着巨石,石腹处,有一个高1.7米、长7米的石洞贯通前后。钻进洞口,凉风习习,数十公里林区景色尽收眼底。人们进此洞游览,犹如从人间走上天堂,所以叫天门洞。
风神洞位于磨石村。洞口不大,高宽仅1米,有冷风嗖嗖,似有神灵作法,故名风神洞。进入洞内,豁然开朗,洞高达10多米,宽约50米以上。有石钟、石乳、石笋、石菩萨、石姑娘、石青年、石老头、石鸟、石兽……有的吊着,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横着。再往前走,变幻莫测,有的如猛虎下山,有的象蛟龙戏珠,有的象雄鹰展翅,有的象岩羊跳涧。而且还有暗河阴潭,洞究竟多深,尚未探测,据说出口远在长铺子乡濑濑水村,如此算来,洞长起码十里以上。
大门洞汽车驶出磨石村长长的青山曲幽谷,来到回龙湾。前面豁然开朗。这里已到幽谷出口处。下车后,沿溪步行,沿途高山对峙,林幽树深,浓荫蔽日,芳草丛生,小溪如九曲回肠,流水或急或缓。约行1公里,来到峡谷极窄处,这里左右岩山壁立,两山相距不足5米,脚下溪流湍急,顶上一线蓝天。再往前,便听见轰轰流水声,穿越密林,可见赫然兀立的大坝。水丰时,水库的水溢出,形成瀑布。爬上大坝,只见库内水平如镜,这里是大门洞水库,也称人工湖。深绿色的湖水映着蓝天白云,衬着青山倒影。摇船前行,又回到刚才走过的公路边。穿越湖上去安阳村的公路桥后,湖面越来越窄,继续荡漾1公里,便到了人工湖的尽头,两岸的树木枝柯互相交织,形成天然拱门。拱门以外又是刚才所走的青山幽谷了。
(溪水 聂德荣 摄)
槽子山离开大门洞,在田野中前行约3公里,到达槽子口小村庄过桥,沿公路陡坡上爬,但见右边高山壁立,左边深渊数丈,巨大的水泥管道承载着槽子山上的溪水在峡谷里,笔直下冲,到达山脚后,变成强大电流送进千家万户。继续上爬,巨石迎面扑来。在巨石壁脚处小心翼翼地行驶,好不容易过了险要处,又来到一面陡坡前,之字形的水泥公路在山坡上左转右拐。驶过三大拐,汽车钻入密林中,两边的树木枝柯在公路上空交织在一起,围成货真价实的林荫路,看不见天空,也见不到幽谷。再上行1公里,豁然开朗,眼前一片丘陵,只见梯田层叠,竹林摇曳,吊脚楼点缀山间,各种电线连往各家各户,这便是槽子山行政村。村子很小,不过二三百人口,如同世外桃源。
【编辑:王伟琪】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rednet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