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绥宁美景——关峡风景区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rednet 编辑:redcloud 2012-05-18 16:40:56
新绥宁APP
—分享—

  

村口的小桥(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里面经典镜头就是此桥) 聂德荣摄 

村口的小桥(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里面经典镜头就是此桥) 聂德荣 摄

  相传诸葛亮率军征南蛮时途经关峡并在此筑城驻兵,故汉代称关峡为诸葛城。后因其地有天然关隘而改称关峡。唐末为“飞山蛮”辖地。北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在此设关峡砦并筑城,以防苗疆进攻内地。明朝为黄石峒辖地。清代为夏一、夏二、止田三里(里相当于今之乡)之地。1956年建梅口、茶江二乡,1958年合并为关峡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关峡苗族乡。该乡苗语很特殊,与邻乡的苗语和汉语都不相通,形成了奇特的语言“孤岛”。

  

花园阁人工湖 聂德荣 摄

(花园阁人工湖 聂德荣 摄)

  花园阁人工湖

  由绥(宁)城(步)公路过钢索桥,钻过100多米长的人凿山洞干筏道,但见湖水静碧,粼光闪闪,游船繁忙,山影晃动。长187米,高31.5米,嵌着9扇大型闸门的水泥大坝把巫水拦腰截断,形成长约10公里的人工湖。溯湖而上,可相继眺望柳塘、黄土、石江坪等苗寨,纯木结构的吊脚楼背山面水,与河道平行的村道上拖拉机和农家车来回奔忙。白鹭或在空中飞翔,或在湖面悠闲觅食。河流两岸,古树苍劲,巨藤高缠。河面渐行渐窄,至石江坪重见宽阔。这里是古渡口,名莲子塘,有人洗菜洗衣,有人乘船过河,人工养鱼的网栅点缀着河面。过了石江坪,古驿道由右岸转到了左岸,山体由矮山变成了高山,松杉杂林变成了竹林,谷风吹拂,凤尾摇曳。河面重新变窄,山势越来越陡。至梅口峡,石壁如削,驿道如带,铁塔高耸,高压线穿峡而过。这里原名塔塘峡,源于驿道旁建有文昌塔,7层9级,系县内名胜,常有骚客石壁题咏诗,可惜文化大革命中塔被诬为封建文化而拆毁。右岸为古劈石。旧县志“古迹”对它如此记述:“(巨)石从山顶至河,约高四五十丈,横宽二三丈,直劈两开。相传峡口水势汹涌时,石内隐隐有澎湃之声,无不惶恐。忽神人梦告地方长老:今石已破,勿得惊恐。晨往视之,果从山顶劈至河底,中嵌大石如尖,其对河有脱岩形迹,疑即此嵌石也。”过了梅口峡,豁然开朗,眼前一派田园景象,人口密集,街市繁荣,新楼林立,车辆忙碌。这里叫梅口,民国时期是县内的重要集市和交通枢纽。1945年4月23日,欲沿巫水直下夺取洪江的侵华日军3000多人在这里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丢下200多具尸体,转向武阳。游船在宽阔的河面上围着右岸的花园阁村绕行。花园阁是古今人们居住的理想场所,背面倚山,三面临水,阳光充足,土地肥沃。俗谚云:何人葬得花园阁,乌纱比做田螺壳。1984年,县文物部门在这里发现汉代居住遗址和宋代制陶窑址多处。游船绕行大半个圈后,到达终点岩门峡(又名冒塘峡)。放眼望去,高山深潭,静影沉碧,是拍照留念的绝佳场所。

  

关峡苗族乡 聂德荣 摄

(关峡苗族乡 聂德荣 摄)

  关峡

  关峡位于县城东20公里,S221公路旁。峡长1公里,左右高山对峙,峡底宽不足十米,而且溪流湍急,绥宁县城通往武冈、宝庆、长沙的驿道从峡中经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峡与绥宁县的历史紧密。唐代,今绥宁县地称徽州,系溪峒州(即少数民族自设的州),关峡为徽州东部咽喉,常年有重兵把守。五代十国时,徽州为飞山蛮酋杨氏据有,分为十峒,关峡属赤水峒。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经略史章淳开梅山置安化县,趁机用武力夺取了关峡,建立了关峡寨,系军事建制,隶属邵州(今邵阳),徽州杨氏政权被迫退守巫水。熙宁八年(1075),北宋用武力征服徽州蛮,打通了由武冈经关峡通往徽州治(今寨市)以及靖州的道路。元丰四年(1081),朝廷以徽州地置莳竹县,将关峡寨和武阳寨并入。徽宗崇宁二年(1103),朝廷虑及徽州蛮易动难安,企盼绥之以宁(通过安抚达到安宁),遂将莳竹县改名绥宁县,关峡仍派重兵把守。元代依旧。明代初建关峡堡,嘉靖二十一年(1542)在有驿道通过的关峡堡与黄石堡(位于今长铺子)之间的磨石岭上增建蓝溪堡。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南明王朱由榔在武冈称帝,派武襄王镇守关峡。为祈祷残明王朝永固,武襄王在峡口蓝溪西边复修了长熙寺,寺前立石碑,高232厘米,宽130厘米,厚20厘米,因碑坚固,今仍立于原址。该寺初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范成龙为解行人在洪水季节不能渡过峡内溪水之困,捐百金在峡口处修建石拱桥,翌年竣工。石桥长36.97米,高11.9米,宽7.66米,单拱,青块石结构,取名定远桥,寓意安定边远之地。桥的造型古朴大方,气势恢弘,与雄关互映,极其和谐,有“一虹长驾,势捲凌空”、“一方形胜,两里(指夏一里,夏二里)巨观”之誉。桥亭和桥碑早毁,今之亭和碑复修于1999年,碑文仍为当年捐款建桥的知县范成龙的原文。自1957年7月修通经过关峡的洞(口)江(口塘)公路之后,古代驿道和定远桥便失去了实用价值,变成了见证绥宁县历史的文物。因此,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将定远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峡口前公路旁有一泓泉水,名隘口井。旧县志“山川”载:“隘口井……与省垣白沙井无异,兼可疗病,邑侯范成龙志名溥泉,曾令建亭井旁……。”上世纪末,关峡村人民在此处修建了水泥井,还在不远处开设农家酒店。车辆每过此处,常停车让旅客畅饮泉水解渴或入农家乐酒店就餐,而且常有旅客携塑料桶装水回家饮用。公路旁另有一亭,名相亲亭,系纪念当地苗族青年农民李荣民为庆祝建国30周年编写山歌剧《相亲亭》一炮打响,排演后选送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得殊荣而建。

  峡口东岸近顶处岩屋内有古代(年份不详)花岗岩造像;西岸约50米高处有天然石柱,高约20米,胸径约3米,当地人称为观音岩。

{Ky:PAGE}

 

  

大园古苗寨之一 聂德荣 摄

(大园古苗寨之一 聂德荣 摄)

  

大园古苗寨 易建明 摄

(大园古苗寨 易建明 摄)

  大园古苗寨

  大园古苗寨位于关峡村以东1公里,S319公路旁,系杨姓聚族而居的苗寨,有500余户人家,2000来人口。寨后是葱郁挺拔的百年老松林。寨前有大楼门,木质结构,飞檐斗拱。寨内全是清一色窨子屋,室宇绵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房屋与房屋之间既有封火墙隔开,又有迷一样的铜鼓石巷相连,各家各户既相对独立又血脉相通。窨子屋的封火墙上往往刻着建房年份。封火墙内是木质结构吊脚楼,高墙四角和瓦脊两端装饰着鳌头,显得威武挺拔。一座窨子屋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群,由外到里,首先是楼门,然后是中门,中门须遇贵客或是主人办红白喜才能大开。中门之内是天井,是主人聚会休息的场所,地面用卵石或片石铺就,镶嵌着花鸟虫鱼图案。整座窨子屋的雨水都流入天井两端的水沟,然后通过暗道流向屋外。天井两端是厢房,天井上方是正屋。正屋中部为堂屋,是祭祖、红白喜事、待客之处。门前挂方型天灯,灯之四面写着吉利语和“四知堂”堂号。“四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系杨姓先辈东汉高官杨震拒贿语,目的是鞭策族人永保清白家风。窨子屋的房门和仓门安装着木锁,这是一种奇特古朴的土制“密码锁”。村寨东端有一座古墓,系宋代杨光裕墓。杨光裕,五代十国时飞山蛮酋杨再思的第4代孙,是大园古苗寨的第一代先祖。2009年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大园古苗寨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大园古苗寨 何顺安 摄

(大园古苗寨 何顺安 摄)

【编辑:王伟琪】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rednet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