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绥宁美景——寨市风景区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rednet 编辑:redcloud 2012-05-21 08:38:12
新绥宁APP
—分享—

  

寨市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聂荣德 摄

 

  (寨市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聂德荣 摄)

  寨市风景区包括寨市古镇、正板古苗寨、天堂界古松林、云雾山四处主要景点,系清修《绥宁县志》中所列“绥宁八景”(后来扩大为绥宁十景、绥宁十二景)的主要景点区。

  寨市古镇

  在市城区位于今县城长铺镇南16公里处,巫水一级支流界溪(又名西河、莳竹水)中段旁,是通往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要道。四周环山,系湘中通往云、桂、黔古驿道的必经之处。传为三国时诸葛亮率兵征南蛮的驻兵处所,因用石筑城,故名石城,亦称诸葛城。唐代为徽州治所,人称飞凤徽城。宋代元丰四年(1081),以徽州地置莳竹县,遂为莳竹县城;崇宁二年(1103)改莳竹县为绥宁县,成为绥宁县城。元代依旧。

  明代,县城设提刑按察司分司、县衙、税课局、惠民药局4座衙门,建邮传总站县前铺。有县学1所,后改为虎谿书院。设僧会司、道会司,有胜力寺、安平观、社稷坛等宗教活动场所。洪武六年(1373)夯筑土城墙,周长2里许,开东门、西门、南门。正统元年(1426),县城被以蒙能为首的苗民义军攻破。成化六年(1470)改筑石城墙。设有督备哨,驻兵84名。万历二十五年(1597),知县秦任刘率百姓疏通西河,寨市开始通舟楫。今遗存的文物古迹有:安平观铁钟,铸造于成化七年(1471)三月;方石城墙残段,改建于正德元年(1506);仰高亭碑,嘉靖二十五年(1546)七月,少尹任绶刻立,这一年绥宁知县高应冕升任河南光州知州,任绶建亭纪念高,故名仰高亭,亭内立碑,请高撰写了碑文。

  清代,城墙多次修葺,计长336丈5尺,底宽8尺,顶宽7尺,内外俱砌方石,顶铺石板,雉堞高3尺5寸。雍正六年(1728),为弹压少数民族,始设绿营,称绥宁营,但营署设在黄桑,故俗称黄桑营,驻游击一员,辖全县11汛400多名兵丁;县城仅设县汛,驻千总一员,兵丁100名。城西山坡上建有烽火台,乾隆九年(1745)复修,南连黄桑,西连靖州,北连长铺、水口、联民等地,用于传递紧急军情。其他设置与明代大同小异。县城经历过的重大战事有:咸丰十年(1860)九月三十日,太平天国石达开部攻陷县城,杀死知县吴熊和典史马景恒。同治二年(1863)八月十八日,县城再次被石达开部攻破。清康熙版《绥宁县志》列有“绥宁八景”,其中县城占了六景,即高功春色、金钗西垂、七星森列、文笔凌云、四山环翠、一水纡蓝,今俱已衰败。留存至今的文物古迹有虎谿书院章程碑,光绪六年(1880)刻立,绥宁籍进士袁绣锦作序;西河巷(今名西河街)。另有近年从全县各地搜集保存于寨市乡政府的一批古代保护山林碑,在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 {Ky:PAGE}

  

寨市 资料图片

 

  (寨市 资料图片)

  民国时期,除知县公署外,新设国民党县党部和一些群众团体,机关多借庙宇办公。还先后增建贫民工厂、邮局、电信分局、完全小学、初级中学、简易女子职业学校、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绥宁县立初级中学、民众教育馆、民报社、卫生院、公共体育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忠烈祠、福音堂等。并将城东南的云雾山定为名胜。有街道8条:县正街、西正街、十字街、新街(即清时的西河巷)、对河街、老东门街、武官衙门街、南门内街。有巷子6条:苏家巷、傅家巷、黄家巷、三星塘巷、水西门巷、城墙脚巷。党政机关多集中于县正街,文化单位多集中于对河街,商店多集中于西正街、十字街、新街。此外,还有8庙:孔子庙,关帝庙、南岳庙、财神庙、火神庙、龙王庙、城隍庙、飞山庙;3馆:长郡馆、宝武馆、江西会馆;2庵:祁阳庵、磐古庵;2祠:忠烈祠、龙氏宗祠;1亭:八角亭;1观:九龙观。可惜1954年和1956年发生两次大火,特别是第二次大火几乎把建筑物(包括西河桥)烧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大事纷繁。1915年,袁世凯谋改帝制。8月,覃汉山和叶显廷响应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号召,在县境组织3000余人起义反对帝制。12月护国战争爆发,义军积极响应,攻占县城。1916年2月12日,护国军右翼(黔军)派遣统带王华裔率游击队联合覃汉山、叶显廷之农民护国军,在天堂界大败袁世凯的北洋军胡瑞麟旅,16日攻克县城。3月下旬,护国军与胡旅展开拉锯战,三次攻克县城,月底把胡旅撵出县境。1921年,覃汉山、叶显廷的农民军联合黔军剿匪游击营攻占县城。1926年,杨英华、刘之光、彭作述回绥宁开展农民运动,在县城成立共产党绥宁特别支部。1930年12月21日,红七军在邓小平等人领导下,攻占绥宁县城。1934年,蒋介石下令围堵转移中的中央红军,在湘西南建立碉堡封锁线,绥宁县城外建碉堡3座(今仅存1座,位于高功山顶)。1938年7月7日,为纪念芦沟桥事变发生一周年,在县城公共体育场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47年1月,县长康文江下令拆除县城城墙,改建环城公路,但城墙拆而路未成。1949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112师解放绥宁县城;11月1日,绥宁临时县政府成立。保存至今的民国时期文物和名胜有:邓小平临时住所、高功山碉堡、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云雾山、新街(即今西河街)。

  1950年5月6日,匪首龙怀麟率中华民族自救军第3方面军第5纵队攻陷绥宁县城,自立县政府。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36师406团解放绥宁县城,中国共产党绥宁县工作委员会和绥宁县人民政府挂牌办公。1954年10月18日,县城迁往长铺镇。寨市从建石城起,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建城共计1800多年;作为绥宁县县城,历时873年。2009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寨市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寨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5月,寨市籍人杜勤德捐款116万元,复修名胜西河桥。如今,花桥夕照、古街夜市、高井怀古、城墙残影成为新的景点。

  西河桥初建于何时,无资料可考。已知清代雍正五年(1727)众人捐款建桥,此后屡毁屡建。原名万年桥,后改西河桥。最近一次修建为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桥长68米,因举全县二十四里(里相当于今之乡)之力,故设计为二十四排。此外,为了解决各地现有风雨桥牲畜经过时污染桥面的弊端,设计者首创在主桥之侧加修副桥,让人与畜分桥而过,千年难题遂被破解。桥中部有塔,瓦盖五层,每层八角。正桥桥面沿中轴线镶嵌108块石板。桥之两端设计为牌楼,上部雕塑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古装人物,互相组合表述着一个个历史故事。解放后,西河风雨桥保存完好,是老县城集商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最佳场所,可谓“遥望雪峰八百里,堪称湘西第一桥”,不幸于1956年焚毁。人们期盼了半个世纪以后,寨市籍人杜勤德慷慨捐资116万元,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复建西河桥,并延请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题写桥名,镌刻在牌楼上端的石碑上。整个工程于2010年4月竣工。 {Ky:PAGE}   

正板古苗寨 王群荣 摄

  (正板古苗寨 王群荣 摄)

正板古苗寨

  位于寨市西郊8公里处。明朝代宗景泰七年(1456),杨正绾后裔杨正板从东山峒迁居莳竹峒,开垦荒山,造林植树,其定居点逐渐发展成为苗寨,后人遂以人名作为寨名。该寨发展到约50户人家300来人口后,因其地狭小,新产生的人口遂向当地各条山冲迁移,今已形成行政村,仍以“正板”命名。寨外竖着两组2米来高的旗杆石,上面雕刻着动物和植物图案。寨内是清一色的百年以上的吊脚楼,自然组合成若干个四合院。巷道连接着各家各户,主巷道的转弯处竖立着一块石碑,镌刻着“泰山石敢当”5字,透露出世世代代正板人的不屈不挠性格。一些吊脚楼的堂屋里,挂着一幅幅黑底金字抱柱木联和横幅匾额,上面标注着清代的年份和制联受联人、制匾受匾人的姓名。一户人家还保存着先祖在清代黄桑营从军站岗放哨时的御寒军帽。村寨周围生长着8棵数百年树,据传是杨正板亲手所栽,至今郁郁葱葱。

天堂界

  位于包茂高速公路乐安互通以东3公里处,乐长连接线和在市通往靖州的古驿道都从此处经过。这里古松满山,树干笔直挺拔,树冠苍翠欲滴。当朝阳冉冉升起时,林中雾气濛濛;当夕阳渐渐西下时,林中蝉唱鸟鸣;刮大风时松涛滚滚,下大雨时雨声阵阵,炎夏中凉风习习,寒冬里翠松披银。无论古今,凡过此处,挑者停担,骑者下马,更有古代文人呤诗赏景,现代游客摄影留念。此地不远处的山头上尚有古代烽火台遗址。这里还是1916年的护国战场,该年2月,护国军同袁世凯的北洋军在林中鏖战,护国军大获全胜,至今尚有壕堑残迹。1982年,香港鸿辉电影制片公司拍摄《炎帝传奇》时,不远千里,拉来剧组,在这里仿先祖树上结巢,精心拍摄部落原始生活。1985年,中南林学院祁教授专程前来考察,惊叹这里是“江南仅存的一片好松林”。198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进行南方视察时,在此处下车,称赞绥宁县森林保护工作搞得好。2009年,省委书记张春贤路过此处特地下车,步行古代驿道,欣赏美丽松景,谆谆嘱咐唐渊、罗建南等绥宁县党政领导一定保护并用好这片松林。 {Ky:PAGE}   

云雾山 聂荣德 摄

  (云雾山 聂德荣 摄)

  云雾山

  坐落于寨市东南7公里处,系长条型断块山岭,由冰碛砾泥岩构成,因经常云遮雾罩而名。主峰海拔963米,历代常有游客上山揽胜,旧县志中载有很多篇文人游云雾山诗。

  云拥天阙西北走向的山岭数峰相连,常有云雾缠绕,望之犹如天上城阙。其中有一缺口,巨石南北对峙,传说北为公龙之首,南为母龙之头,公母二龙共同守护着山底宝物。公龙头上建有朝阳庵,分里、中、外三进,正殿上菩萨高约丈余。母龙头上建有宝鼎庵,沿山坡层叠而上,分上中下三层,殿堂后有一石突出,被奉为龙头。二庵兀立山顶,旧县志称“刹悬天半,云覆山腰”。每当旭日东升,二庵的铁瓦反射着阳光,现出道道金光。崖壁上生长着桃树,传说是天上王母娘娘蟠桃园中的寿桃种子掉落凡间长成。朝阳庵前有棋盘岩,旧县志“古迹”载:“棋盘岩,治东云雾山,双关对峙,中有石方丈余,尖石斜木,俗称仙人棋局。”站在山上俯视,西部的旧县城和东部的黄桑自然保护区一览无余,大有“欲览飞云生雾处,到兹一洗众山空”之感。山坡的东面有一个洞,高、宽、深各约5米。洞口有石砌拱门,上刻“全缘洞”,系住持圆寂之处。清代雍正二年(1724),绥宁知县王作楷游山后写下“群峰烟拥三秋翠,万壑风生六月寒”的佳句。乾隆六十年(1795),知县王玉辉据其诗意,将云雾山风景取名“云拥天阙”,补入绥宁十景。民国二十九年(1940),绥宁县政府作出决定,将云雾山定作绥宁县的名胜,每年拨出一定款额交给寺住持,作为名胜管理经费。上世纪70年代,一场山火将山顶的两座庵堂烧毁,今仅存遗址。

  中庵(云雾寺)坐落于云雾山腰,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住持常明笠修缮。民国12年(1936)起,住持为僧悟玄,通医术和气功,1952年圆寂后庵废。1978年,寨市信士龙章润等人募捐重修,改名云雾寺。1980年僧宽通为住持。1994年,尼姑邓岳生由南岳来此住持,2004年圆寂。云雾寺前有山门,中有天井,后有大雄宝殿。周围山峰高耸,林木葱郁。寺内香烟袅袅,磬声不断,远近香客,络绎不绝。

  山林防火了望台、防火线上世纪70年代,山火将云雾山大片森林和山顶两座庵堂烧毁。寨市林场汲取教训,在朝阳庵址修建一座砖木水泥结构的山林防火了望台,圆柱型,二层。防火期间,有专人了望,半径达数十公里。与此同时,在山顶沿山脊开挖山林防火线,宽约5米。线内的树木被伐尽,杂草被铲光,线两侧栽种不易燃烧的阔叶树种。一旦山坡发生火灾,即便燃烧到山顶,也能有效地防止蔓延到另一面坡。防火线发明于1954年的界溪口乡(今党坪苗族乡界溪村),1954年全县推广,1955年起全省推广,直至现在仍是防止山火蔓延的有效方法之一。

  【编辑:王伟琪】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rednet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