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地方,是一个人接受文明、展开梦想的地方。她就像一个人的母亲和故乡,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永远也不可能忘记。
凡是上过学的人,都有自己的母校,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幸福。
我也有我的母校,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但是现在,我却不知道我的母校在哪里。
我的小学是在绥宁县水口公社毛坪大队上的。毛坪大队小学是一座木屋,我们几个年级挤在一间教室上课,黑板上写不下的时候,我的启蒙老师陶纪文先生就在地板上写字给我们认。后来毛坪大队改毛坪村,毛坪大队小学也改毛坪村小学,再后来,不知为什么又改成了侯家村。实行计划生育后,新出生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适龄儿童越来越少,加上外出务工的村民不断增多,他们的孩子也随着外出就学,因此,几年前,侯家村小学再也无人上学了,尽管村民们不乐意,她还是解散了。
1976年,我从水口公社中学初中毕业后,本应该到绥宁三中上高中,但就在那一年,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大学下放到县里,高中下放到公社,初中下放到大队。水口那个小小的地方,有史以来第一次办起了高中,我也非常“幸运”地成了水口公社中学第一届高中生。桌椅没有变,教室没有变,老师也没有变。我们的数学老师袁子南先生,我上高小时教我的小学,我上初中时教我的初中,我上高中时还教我的高中,那样的学校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果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就是我们毕业后,水口公社中学的高中便被撤消了,我们则成了唯一一届公社高中毕业生,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79年,我参加全国高考,考取了武冈师范学校。武冈师范是当代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于1936年创办的,由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发展而来,属中专层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在当时的湘西南地区声名显赫。然而,在她度过了六十岁生日后的1998年,却停止了普通招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发展迅速,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专生已经没人要了。武冈师范风光不再,已是历史的必然。武冈师范渐渐成了一所综合性学校,小教大专班、职业技术培训、幼师、高中初中……为了生存,有什么招什么,武冈师范学校其实早就名存实亡了。
1985年,我带职到邵阳地区教师进修学院进修。因为师资缺乏,当时,不少只能教小学的中师生在教初中。为了提高这部分人的教学水平,邵阳地区办了那所教师进修学院。我又有幸成为第一届学员,其实也是唯一一届。学院刚开办,在白田村,操坪还是煤渣,道路都是泥巴。学院只能教学,邵阳师专负责考试发文凭。1987年,我们快要毕业时,正逢邵阳撤地建市,邵阳地区和邵阳市组建成现在的邵阳市,邵阳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也就和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组建成了邵阳教育学院。邵阳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很快从学校名录中消失了。
1990年,我参加了湖南教育学院的本科函授学习,1993年毕业。我们是在娄底站面授,所以直至今天,我也没有去过湖南教育学院。我一直想去拜见一下我从未谋过面的这所母校,以了却一个学子的心愿,但现在看来也不可能了,因为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湖南教育学院早已合并到湖南师大去了。湖南教育学院的名字,就像我的经历一样,只能到档案里去寻找了。
我的求学之路曲折而漫长,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这个世纪初,从小学到中学、到中专、到大专、到本科,然而,我的母校却一所一所地没有了,这不免让我感到遗憾,感到伤感。但是转而一想,这不正说明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么?我每一所母校的失去,对我们的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一次发展。由此我又感到十分欣慰,并由衷地高兴了!我自己的母校虽然没有了,但我的祖国母亲却更加繁荣,更加强大了!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陶永灿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