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水相济 天人合一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陶永灿 编辑:redcloud 2012-08-24 11:14:19
新绥宁APP
—分享—

副标题:——于家大院印象

  从绥宁县城出发,沿省道S221往北走52公里,有一片历史悠久的富庶之地——李熙桥。

  李熙桥原名武阳砦,系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50)楚王马希萼所置。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至二十五年(1155),绥宁县城曾由在市搬迁至此。如今,在市有莳竹水,李熙苏家州有一座莳竹山。隋末唐初,大洞真人李熙山在这一带修行练道,据说他经常修炼的地方,就是那座千年石拱桥。李熙山去世后,人们把石拱桥取名叫李熙桥,后来又用李熙桥取代了武阳砦,并沿用至今。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家大院,就在李熙桥。

  与北方那些有名的大院相比,比如乔家大院,比如朱镕基题词的王家大院,于家大院其实算不得一个“院”。他没有什么主体建筑,也没有一个集中的院落,他只不过是由二十多栋房屋组成的一个民居建筑群而已,他是李熙于家世世代代以燕子衔泥的方式,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一处栖身之所。

  然而,这正是于家大院可以展现给世人的地方。

  我几次穿行于大院的建筑之间,有时披一缕阳光,有时仰望一绺缓缓炊烟。踩在那些清滑的铜鼓岩上,时不时会遇上一群鸡或一只狗,也能偶尔看见一个小孩咬着手指,怯生生的从门里探出头来,小心地打量着南来北往的游客。这时候,我总会有一种回到了家的感觉,我浮躁的心忽然变得安静起来,我的灵魂也得到了暂时的安歇。我真想在某一块石头上坐下来,而且长久地坐下去……古宅院、古建筑我去过不少,可只有于家大院才能让我的心安静下来。

  于家大院整个群落座北朝南,与古代皇家建筑的取向完全一致。同时它又依山傍水:后面是一座无名小山,当地人称作靠背山,如同一把椅子的靠背,给人以安全和舒适。小山高不过数十米,坡缓土厚,山上树木茂密,四季葱茏,既涵养了水土,又可以阻挡北来的寒风。大院的西部,是一个小土岗,土岗上面宽阔而且平坦,它可以遮挡西晒,秋收时又可以晾晒粮食。更为主要的,它如同一把椅子的扶手,又好像椅子前的一条案几,“前方有案,家财万贯”。小土岗在于家大院的风水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村子前面,一湾河水环绕而过,内行人习惯叫它玉带水。它的名字叫蓼水,是绥宁第二大河流,它穿过的是一片广袤田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史以来,于家人既得了水的便利,又从未受过水害之苦。于家的子孙们,真是享尽了祖先们的庇荫。站在后面的小山上就会发现,于家大院的选址,巧取了风、水、山、岗、日照之利,又规避了风、水、山、岗日照之害,这是朴素的风水理念和阴阳太极思想的完美结合。山水相济,藏风得水,天人合一,于家大院达到了中国风水的最高境界。

  漫步于家大院,常常有一种来到深宅大院的感觉,巷巷道道横七竖八,走来走去好像总在原来的地方徘徊。据介绍,于家大院有4条纵道,8条横巷,而且都是按八卦太极图布局,巧取阴阳,设计周密。专家说,这是中国农民家庭合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各栋建筑没有等级之分,家家户户各自建造,却又规模一样,风格一致,整个建筑浑然一体。修建这些房屋时并没有统一规划,但仍能形成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现在,这种家族式的群居方式不复存在,而在200多年前,这几乎成了一种自觉。

  于家大院的建筑材料都是产于当地的青砖、青瓦。这种材料膨胀系数小,强度高,不会风化。它表面平而不滑,光而不亮,夏天能够吸潮,冬天可以保暖,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仔细看看还会发现:家家户户的墙砖上,都烧刻了各式文字,什么时候平地基,什么时候上梁,师傅是谁……记录得详详细细,从这里可以知道,那些砖瓦都是专门定制的。因了这些文字,于家大院自然就有了更高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陶永灿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