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改作风,下基层倾听群众意见,不少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听“民声”有“回声”。他们保持言不厌其广,择之不厌其审,对“民声”分别情况及时作出恰当处理。该改的马上改,能办的尽快办,让群众从实际行动中见到“回声”;对那些虽然有理但一时办不到的问题如实向群众说明情况,讲清打算,给予“回声”;对带有片面性的意见耐心予以引导,逐个“回声”。群众满意、群众高兴。
然而,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只听“民声”,没有“回声”。群众议论:给党员干部提意见建议,是石沉大海、是白提、是空费神。
听“民声”,有无“回声”,体现的不仅是一种作风,更是对群众的感情。听“民声”,能否把“民声”放在心上,看似工作方法问题,实质上是立场问题,体现着党的执政原则。如果只听不“回”、中听不“改”,无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一种官僚主义。不仅有损党员干部的威信和形象,而且会伤害群众的利益和感情,背离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听“民声”要有“回声”,关键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有了这种感情,对待“民声”就会有“回声”,让群众及时听到满意的“回声”,看到满意的结果。如此,党员干部才能真正转变作风,才能密切联系群众,群众才会向党员干部说真话、讲实情、倾吐内心。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袁冰清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