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些理性 少些任性

来源:人民网 编辑:redcloud 2015-02-26 10:30:04
新绥宁APP
—分享—

  网络语言有时真是让人琢磨不透。曾几何时,“任性”还主要是一个贬义词,近来却颇有“咸鱼翻身”之势:“有钱,就是这么任性”,这句话虽然带着几分调侃,却已经透露出替为富者的豪气甚至霸气唱赞歌的味道;而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盛行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曲解原意、挑起对立甚至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的举动,则显然是把任性当作一种权利和荣耀了。这种现象很值得反思。

  按照约定俗成的理解和用法,任性主要指人不服管理和教育,对自己的需要、欲望、行为等不加克制,放纵而不检点;或者表面上服从管理和教育,但内心不服不满,阳奉阴违,一意孤行。一般来说,任性是人的思想和言行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表现,因而多被用来描述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这孩子真任性,该好好管管了。”这样来看,任性除了个人秉性方面的原因,也与监护人的娇纵和放任有很大关系。使一个任性的孩子改掉这种不良习气、逐步成熟和理性起来,需要监护人与教育者营造和维护一个讲规矩、讲秩序的环境。

  同现实生活一样,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任性言行也是当事人心智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表现。所不同的是,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其中的某些任性言行比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更加肆无忌惮。一旦这种现象蔓延开来,网络就会成为一个充满戾气和话语暴力的无序空间。相应地,现实社会的正常秩序也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冲突。因此,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着力营造与维护理性的环境十分必要和紧迫。

  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交流交往中需要倡导的理性,本质上是一种“协商理性”。这种理性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平等交流交往:双方当事人彼此尊重对方的话语权、行事权,不一味以自我为中心,搞“我说你听”“我令你行”,而是能够换位思考,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以达成共识为目标和基本价值取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交流交往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在认识和行动上达成共识、形成默契,而不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即使存在分歧,也可以在“存异”基础上进一步“求同”,不应通过极端方式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与举动。三是坚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不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不说无事实依据的话、不做不负责任的事;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而不用居高临下的气势压服人,更不搞辱骂和恐吓。80多年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名文,其中写道:“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这段话中体现的“以理服人”“以礼待人”的思想,即使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网络和现实社会中的任性言行,是当事人缺乏自重自制的表现和结果,也与监管者工作不力甚至放任自流不无关系。因此,多些理性、少些任性,一方面需要当事者增强规则意识和理性精神,做到自觉自律;另一方面需要监管者依法管理,使那些违法的任性言行受到应有惩处。这样,才能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让现实社会多几分和谐。

来源:人民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