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园古苗寨民俗介绍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杨焕礼搜集 编辑:redcloud 2016-05-09 09:59:33
新绥宁APP
—分享—

  吹牛角

  在大园古苗寨,不会吹牛角的、不懂唱山歌的、不会喝酒的,算不上是真正的苗家人。

  苗寨的风俗,将老死的牛的角留下来,精心制成能吹响的牛角,让寨中的小孩子从小时起,学吹牛角或拜师学艺,从而养成苗家人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他们不论在苗族传统的“庆祖仙”(又称庆菩萨),或一些重大节日,都操持牛角吹出一曲曲豪迈的牛角声。

  吹牛角时,号手站在高处显眼的地方,吹出的牛角声,既深远又嘹亮,几乎几十里远的地方都能清晰的听见。

  吹牛角,有一些特别的唱词,那些传统民间艺人吹出来的牛角,有深情、有粗犷、有豪气、有魅力。如在巫傩法事中,他们吹出的是带领神兵神将进退的号角,和过去作战时进兵退兵时的号角一样;在守护寨子时,他们吹出不同的唱词,就有不同的警示含义:“官兵来了!”“土匪来了!”“老虎进寨了!”等;在婚庆和迎客时,他们吹牛角的唱词便是“贵客,您来了,大家欢喜。”“欢迎您来做客。”等。

   鸟铳迎客

  放鸟铳迎客是苗寨最高规格的迎送客仪式。

  放铳苗寨的传统习俗,一是图个热闹、气派,二是有驱邪压魔的祈望。放铳非常讲究规矩。

  铳,一种旧式火器。铳是民间铁匠锻造出来的,由专门的炮手燃放。在苗寨铳有两种:一种为地铳(也称土铳),寨子民间红白事,客人来一般要放地铳,表示客人有个“响动”,叫迎客铳,寨子里的红白事开宴席是也要放地铳,叫开席铳,寨子里男婚女嫁也兴放地铳,叫做婚嫁铳,丧葬事的迎客、出殡要放地铳,叫丧葬铳。这种地铳除丧葬事开席时独放一次一响外,一般都是一次三连响,可放多次。另一种为鸟铳,也就是打猎用的土猎枪,放鸟铳迎客仪式只有重大的祭祀和节庆活动中迎接高贵客人才能使用,为苗寨中最高规格的迎客礼仪。

   拦门酒

  苗家人的拦门酒是用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每当有尊贵的客人进寨子,都要在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

  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除此,还有粳米烧酒、高粱酒、红薯酒等。

  拦门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园古苗寨的拦门酒,场面宏大,放鸟铳,吹唢呐、木叶,唱着苗歌,给客人上吉祥如意红,一排排服饰艳丽漂亮的姑娘端着一碗碗清纯的包谷酒、糯米酒,笑盈盈地亲手端至你的唇边,请你喝酒。

  斗高脚马

  高脚马是大园古苗寨盛行的一项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多少年来一直为青少年儿童所喜好。“高脚马”是现在的名称,以前叫做“狗脚马”,因其脚与狗脚相似而得名,也是苗族人敬狗传统习俗的具体表现,意思是青少年儿童骑了“狗脚马”,就能像狗一样健康活泼、聪明伶俐。它与我国北方的踩高跷有其近似之处,但不是“踩高跷”。两脚分别踏在两个“狗脚马”的脚蹬上,一步一步地前进、后退。

  斗高脚马是为了培养寨子里青少年儿童的勇敢、强悍、灵巧而设立的一种争斗游戏,有一对一的争斗,也有一对多人的争斗,以先落马者为输。

  打糍粑

  苗族人对糯米的热爱和重视都甚于其他族群,糍粑就是苗族人民用糯米做成的众多食物之一。大园古苗寨,逢年过节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进新屋要用糍粑,男婚女嫁也也要打糍粑。因此苗族人家除了种一般的水稻之外,还会特意留出一片地来,种植糯米稻,以备来年之需。

  大园古苗寨的打糍粑的过程是这样的,先将糯米用木制饭甑蒸熟,倒入木臼,由两个有力气的男子人用棒槌快速舂打至烂,取出后放置专用的涂上熟菜仔油的木板上,由女人快速揉成一个个大小适度的糍粑团,均匀排列好,然后用另一块木板盖住压紧几分钟后,掀开上面的木板就大小均匀,厚薄一致,圆形糍粑。打糍粑的整个过程讲究一个“快”字,这样制成的糍粑才质地细腻柔韧、 洁白晶美。将糍粑制作成圆形,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如果是男婚女嫁、修建房屋、进新屋等喜事用的糍粑,还要将糍粑染上红色,增加喜庆的气氛。

  舞草龙

  “群龙草为先”,草龙才是群龙之首。 大园苗寨舞草龙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源远流长。

  草龙就是用稻草扎龙,用木棍牵引,不论男女老少,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呼叫狂舞,驱鬼除虫,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舞草龙的来历有很多种,据传,大园古苗寨的舞草龙来历是源自一群顽皮的儿童。原来春节前夕,寨子里的大人们为了舞好龙灯(吊龙),扎了草龙用来练习舞龙灯技术,大人们练习结束后,将草龙放在鼓楼里。寨子里一群儿童偷偷地将草龙拿出来,又从家里偷来鞭炮、锣鼓,香纸,到寨子前的田野里乱舞。这里恰逢龙王岁末出巡路过此地,见一群小孩满头大汗地舞龙,他们手上的草龙活灵活现,如真龙一般。龙王心想,这个寨子的小孩都如此诚心诚意敬龙,大人们敬龙肯定更加虔诚,于是在寨门上写下了五个大字:“群龙草为先”,并在暗中庇佑这个寨子和这群孩子。这样,大园古苗寨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群孩子读书的个个中了功名,做生意的个个发了财。舞草龙也就作为一个习俗流传下来,而过年时,小孩“偷”鞭炮,是被大人默许的,也成了寨子里每个家庭吉祥发达的象征,一种传统习俗。

  巫傩绝技

  巫傩文化,一般指的就是傩文化,它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包括傩仪、傩戏和傩技。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巫傩绝技涵盖的范围很广,有技术类(巫技)和法术类(巫术),巫术主要是指“念咒语、画符、拗诀”,一切巫教法术都是先师祖“肉口亲传”的,所谓“法不传六耳,术不通外人”。技术类主要是巫师经过长期训练、又具备超常功能的某些特点,才能达到神奇惊叹的效果。主要有上刀山、下火海、踩火犁、摸油锅、滚刺床;起掌、卜课、打时;下千斤、放阴剪、搭阴枧、纸团变蜂子、下凌、造九牛;飞身走浪、方桌自转、壁上挂机、筛子端水、一线提物;酿酒不流、蒸饭不熟、饭菜变酸、中柱流墨;问菩萨;发马脚;指路碑;止小儿夜哭;等等。。技术类是在巫傩教授徒传度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

  “上刀山”也叫“上刀梯”。 由掌坛师手执牛角,口念咒语,赤脚爬上由十二把或二十四把、三十六把利刀组成的刀杆上。含红耙齿,是将铁耙齿烧红,巫师将它含在嘴上表演。“下火海”是将若干砖块立起,排列成一沟槽,槽内烧木炭,将砖块烧红,巫师赤脚于烧红的砖块上行走、表演。这些表演是演给鬼神看的,也是演给信徒和观众看的。前者在于告诉各路鬼神妖魔,师法力无边,展示傩坛威风,后者在于后者是告诉徒弟和观众从事巫傩职业的艰辛。

  挤油

  挤油又叫挤油尖,是苗乡群众中流行久远的一项比智慧、赛力气、增友谊的体育活动。

  挤油活动的形式是青年男女双方为了一条长约3米、宽40厘米的木板凳“占有权”而发生的激烈“争夺战”, 比赛开始前,男女双方人数相等,然后背靠背或肩并肩依次坐在板登上互相挤逐,直到有一方被挤出凳端,另一方占领整条板登为胜一局。在开展挤油活动时,男女伙伴们常有意地将一对正在初恋的青年男女安置在正中间处充当“油尖”,其余的人迅速在两端坐好后一齐向中间的“油尖”施加压力。也有时故意将一对正在闹矛盾的夫妻“强行”安置在板凳中间当“油尖”,迫使他(她)们通过参加“挤油尖”活动重归和好。

  挤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争强好胜的比赛,而是青年男女嬉戏的游戏,往往是妙趣横生。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杨焕礼搜集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