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中的古绥宁苗瑶风情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杨焕礼 编辑:redcloud 2016-08-09 16:44:19
新绥宁APP
—分享—

  《饮绥宁城楼赠万使君》是彭而述所作的是古体长诗,笔者在这里尝试对诗中关于描写绥宁风土人情的诗句作解读,当然不是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而是对其中有关古绥宁的民族历史和民风民俗方面的信息进行解读。限于篇幅,现将原诗部分摘录如下:

  饮绥宁城楼赠万使君

  (明、清)彭而述

  万山硉矹草树绿,绥宁城廓傍山谷。

  西征铁骑如云屯,飞挽刍糗如转毂。

  令君饶是挥霍才,乎迸霹雳心春台。

  簿书之暇左右射,抚字心劳靡昼夜。

  忆我前年客长沙,与君共醉马侯家。

  马侯吴钩三尺水,天下人乎马鹞子。

  威名曾著光禄城,上谷云中无全垒。

  ……

  枫门樟岭丛虮虱,相传乃是盘瓠宅。

  妪携猺鼓舞蹲蹲,公堂野讴献瓦盆。

  ……

  彭而述(1605~1665)明末清初官吏、文学家、诗人,号禹峰,邓州彭桥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阳曲县令。清顺治初年,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孔有德定湖南,荐而述授贵州巡抚,予兵三千以行”。这首诗就是彭而述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军队败退云南后,随军前往贵州升任巡抚,路过绥宁时,绥宁知县万邦和在县城(寨市)的城楼设宴招待。在觥筹交错之际,趁着酒兴,彭而述意气风发,慷慨吟诗一首,赠与万知县。诗中透露是封疆大吏的气度和一副新官上任者的豪迈心态。

  诗中一开头就用一句“万山硉矹草树绿,绥宁城廓傍山谷。”描绘了绥宁县城寨市处在高耸的千山万绿之中,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和莳竹河水之畔。接下来就得吹嘘一下彭而述本人此行的规模和前景,绥宁知县的才干、辛劳以及他们之前的交往情谊之类,都是一此文人骚客们作诗为文的老套路。这不在本文的解读范围,略去。彭而述在其诗中关于绥宁风土人情的诗句只有四言,即“枫门樟岭丛虮虱,相传乃是盘瓠宅。妪携猺鼓舞蹲蹲,公堂野讴献瓦盆”。

  “枫门樟岭丛虮虱,相传乃是盘瓠宅。”

  枫门樟岭即史载的枫门岭,在今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境内,属芷田村,历史上只有“枫门岭”“枫木岭”之称,而无“枫门樟岭”之说,至今,当地民间仍然称此地为“枫木岭”。诗句加了一个“樟”字,有两种解法,一是“樟”就是樟树。既是说这里的樟树很多,(事实上到今天,枫门岭一带大山里樟树还特别多),也含有另一层意思。枫树、樟树都是苗瑶人的神树,枫树是蚩尤树,苗瑶人都把蚩尤作自己族人的始祖,因此枫树就成了他们最崇拜的树;樟树是用来雕刻神像和做神龛及巫傩祭祀用具的树木,他们认为这种树能避邪,因此也被敬奉为神树。二是“樟”通“瘴”,表面指枫门岭的瘴气很重,实指绥宁山多林密,瘴气很重。彭而述既是当时的官吏,同时又是一名学者,在湖南任职多年,对湖南的风土人情还是很了解的。“丛虮虱”是指群聚在一起的卑贱的当地人,是一种对少数民族人民的一种蔑称。“盘瓠宅”意思为古时盘瓠的住处,也指这里是盘瓠后代居住的祖籍地。彭而述一行翻越枫门岭后就进入了“五溪蛮”地区,绥宁苗区当时到处有盘瓠庙,盘瓠崖(雕刻)。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苗人,盘瓠之种落也……,岁首祭盘瓠,揉杂鱼肉于木槽,叩槽群号以为礼。”清乾隆版《绥宁县志》载:“瑶种,乃盘瓠之后,始于高辛氏,即古溪八蛮之种也。”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来了,苗瑶都称盘瓠为自己的祖先,那么苗瑶两个民族是什么关系?据史学家们的考证,苗瑶同源,原同属蚩尤部落,后又同属三苗,在退回祖籍地湖南后,分成了“武陵蛮”(今湖南和我国西南地区苗族祖先)和“长沙蛮”(瑶族祖先),“武陵蛮”以居湘西地区的沅水流域为主,“长沙蛮”居湘中地区的现新化、安化及永州、邵阳部分县市等。后“长沙蛮”受到攻击和驱逐,他们分成两路迁徙,一路向南越过南岭到大广东,一路向西南进入现在的绥宁洞口等,有的继续迁徙进入贵州广西。关于瑶族的这段迁徙史,著名苗学家伍新福在其《论评与考辨:史学研究文集》有详尽的论述,在这里笔者不再多谈。瑶族人进入绥宁后,大多居住在资水支流蓼水流域,苗族人大多居住在沅水支流巫水流域,但也有同居一地的。因此在史志记载中,苗瑶不分,同一个人物在县志中记的是苗人,但到州府、省志中却成了瑶人,反之亦然。此种现象非常之多,因为古时对少数民族的属性是粗略性的,其族称也不是很固定。枫门岭位于雪峰山脉之中,是著名的湘黔驿道大西线从长沙出发后,进入大西南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这里曾是历史上五溪蛮、飞山蛮等苗瑶少数民族土著政权东出湘中湘东地区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 他们退守湘西南第一道自然屏障。北宋中期以前,这里是朝廷和地方土著政权争夺的焦点,以后历朝历代的朝廷都在这里设有哨堡和驿站,派重兵把电守。枫门岭是沅水和资水的分水岭,它有两条小溪,一条流入沅水,一条流入资水,这正如同苗瑶两支族流一样,同属一源而又有不同的支系,与象征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相类似。

  “妪携猺鼓舞蹲蹲,公堂野讴献瓦盆。”

  “猺鼓”即瑶鼓,瑶族长鼓,因鼓身细长而得名,又称花鼓,瑶族拍击膜鸣乐器。彭而述在赴任贵州巡抚前为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永州,古称零陵,为湖南瑶族聚集之一。彭而述此次进绥宁境内所路过的都是在巫水流域穿行,他所经过的官方设立哨堡和驿站有枫门岭、关峡、磨石界、黄石(现绥宁县城)、十里铺、寨市(绥宁旧县城)。这些地方历来说是苗民居住地,且从北宋时期起,这些地方就是非常稳定的“熟苗”区,历史上,除在解放后,接纳过大批新化柘溪水库移民外,居民人口民族结构没有大的变化,时至今日,这些地区苗族人口比例依然占当地总人口的90%以上。所以彭而述进入绥宁见这里的苗民敬盘瓠,见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与瑶民相差无几,看到这种长鼓就认定是“猺鼓”,也可能认定这里的人就是瑶民,但他可能不知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的同源关系,很多风俗习惯都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其实“瑶鼓”在苗族地区也非常古老的打击乐器,被称为“铳鼓”,亦称为“两头鼓”。“舞蹲蹲”意为起舞貌。《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毛传:“蹲蹲,舞貌。” 汉傅毅《舞赋》序:“《乐》记于戚之容,《雅》美蹲蹲之舞。” 唐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蛮鼓声坎坎, 巴女舞蹲蹲。”“公堂”应是枫门岭驿站或绥宁境内其它驿站官员的办公场所和军队营帐内。“野讴”是指唱山歌的苗民,绥宁苗族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唱山歌,大多能出口成腔。其曲调或高亢或婉转,或明快或忧郁,有单唱、有合唱、有对唱有嘻唱,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献瓦盆”,瓦盆是陶瓦制的敞口盛器,因和房子上的小青瓦用同样的方法和同样的窑烧制,就有了瓦盆的称呼。瓦盆青灰色,用黄土烧制,不上釉彩。从本诗中的诗意和当地的苗族风俗来看,“献瓦盆”应有两种,一种是当地唱山歌苗民表示所谓的“热情”,到“公堂”来敬酒,唱敬酒歌充当官员和将领的作乐工具;二是当地苗民为当今朝廷“歌功颂德”,敲着瓦盆山歌伴奏,且歌且舞。苗族以瓦盆为打击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三苗时代。这两层意思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一种,当地的哨堡军官为了向朝廷大员和将领拍马屁,叫来苗民为他们的上司取乐。

  彭而述一生,生活在明末清初动荡的历史时期,初仕于明,时短而不著;后仕于清,颇有军功政绩显彰于西南边陲。就其思想而言,彭而述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他的诗关注时事,关心民瘼,诅咒征伐。虽然在他《饮绥宁城楼赠万使君》一长诗中,只有廖廖几句描绘当时绥宁的苗族风俗,也还是真实可信的。

  彭而述在赴贵州巡抚绥宁境内的路上,又是体验民族风情,又是饮酒赋诗,真是“春风得意马蹄轻”。可是他一到了靖州,就被在靖州、黎平一带双手沾满苗民鲜血假降清廷的将领陈友龙围住,不得不又从绥宁原路退回宝庆(今邵阳市),最后“永州陷,劾免官”,十多年后,他又复出担任官职,但再也没有到达巡抚这一职位。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杨焕礼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