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家乡·我的村丨红岩镇稠清村:驻村工作队为和美乡村建设增“颜”提“质”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仲九 编辑:杨汐 2023-09-15 19:03:34
新绥宁APP
—分享—

编者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群众呼声,寄托了对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等纲领性文件,相继描绘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总目标和路线图。

绥宁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打造一批示范效果好、辐射能力强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引领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加快推进“美丽绥宁、活力绥宁、幸福绥宁”建设步伐。为展示其中成就、总结推广经验,绥宁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将推出“‘我的家乡·我的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专题系列报道”,讲述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绥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仲九)红岩镇稠清村,坐守绥宁县北大门。由原稠树脚村和清浪村两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共444户1568人。

两年前,它是一个灰头土脸的村庄,产业凋敝、基建落后、卫生堪忧;如今它已旧貌换新颜,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庄。

故事,得从2021年5月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择优选派驻村工作队(以下简称“驻村工作队”)入驻稠清村讲起。

强化基建 改善村貌

刚进稠清村,高耸入云的村口欢迎柱映入眼帘,村口旁的凉亭内,三五人成群,其乐融融。未曾想,凉亭的前址会是村内最大的垃圾堆。“以往村民家里的生活垃圾甚至是一些病死的牲畜,全部都是扔在这里或者旁边的河道内。”村支部书记介绍,堆积如山的垃圾不仅影响着稠清村的形象,也滋生了大量的细菌,散发着的臭味也让周边的住户苦不堪言。“但是没办法,一方面村里没有垃圾中转站,另一方面村民们多年来也养成了陋习。”而在村口不远处的振兴亭,原本此处是一处废弃的池塘,日积月累下来杂草丛生、淤泥堆积、刺味扑鼻。

驻村工作队在入驻后,通过走访调研、开展座谈,没多久便先后组织村民代表大会、群众院落会,向村民普及卫生知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进一步统一思想、破除封建迷信,先后将这两处改造成凉亭,以供村民休闲娱乐。如今,望着村民们在茶余饭后便相聚凉亭聚堆闲聊的身影,村支部书记的心里甚是欣慰。紧接着,驻村工作队又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亮化工程,安装路灯90盏,入户灯440余盏,既照亮的了村民夜晚的回家路,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

“群众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驻村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开展了稠树脚与岩头美丽屋场、清浪活动中心洋滩桥头风景石、景观村道、十八幅大型墙绘等工程,在村内硬化道路1000米,修建护栏200米,修建排水沟3条,大力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构建起一幅“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画卷。

依托资源 教育兴村

每到暑期,稠清村的孩子们都盼着一群哥哥姐姐的到来,因为这群哥哥姐姐会带着他们读书写字、唱歌跳舞、认识新鲜事物,扣牢“人生第一颗纽扣”;村民们也喜欢这群青春洋溢的孩子,因为孩子们会不怕困难艰苦,为每家每户检测维修故障电器、开展卫生清扫、实施主题墙绘、为脱贫户提供帮助等等,让自己所生活的村庄更加美丽、繁荣。这群哥哥姐姐正是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驻村工作队依托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打通教育资源壁垒,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村里开展主题活动,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乡村要振兴,教育要先行。作为教育工作者,驻村工作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见孩子们学习生活用品有限,便联动学院师生发起募捐倡议,为村小学发放电子琴、画板等学习用品20余套(台),拼图、积木等娱乐用品40余套,并为孩子们购买了图书,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联合建筑工程系为村中小学设计并捐建水泥洗手池;联合学院工会为孩子们带去充满惊喜的六一礼物;会同校友会为村部小学捐建占地40平的全套公益图书馆,用阅读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

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组织学院师资力量,开展全县施工讲座1次,开展“腊肉”烤制培训班2次,“冬瓜糖”制作培训班1次,“养殖”培训班1次,多方向多途径授之以渔,让有意愿、有能力的的村民掌握更多的发展技能。

兴业赋能 增收致富

农闲之余,陶华荣便会来到村内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开启直播卖货。随着直播间人数的逐渐增多,购买腊制品的订单也随之增加;一旁的工人则根据订单将密封的腊肉、猪血丸子、辣酱等产品进行打包,待时间一到,便送去快递点发往全国各地。

2022年,驻村工作队在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稠清村“三农”工作方向后,以稠清村资源为依托,建设完成一座1200平方米,年生产腊肉5万斤,猪血丸 80万个,豆制品10万斤的稠清村农副产品加工厂。“冬天是销售旺季,每天都忙不过来。整年下来,有将近三四百万的销售额。”据该工厂负责人介绍,工厂多的时候有20多个人在岗,都是本村的劳动力,其中还有不少是脱贫户。负责人还说到,“村里还有五六户脱贫在厂子里入了股,每年都可以拿到分红。”村民谢抛凤以前在外务工,为了照顾家庭,去年底回到村里进入厂里务工,每个月都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50多岁的脱贫户龙章文,在享受低保政策的同时,还负责厂里清洁工作,每个月也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村里搞起了工厂,很多以前在外务工的村民都回来工作。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有一份收入。”村支部书记说。

在大力发展腊制品加工的同时,驻村工作队也通过打造“产(稠清村)-加(乡阳公司)-销(城建学院)”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模式,形成校地共建共享的新发展格局,有效扩宽了销售渠道。“我们依托农副产品加工厂,鼓励村民种植大豆、辣椒等农作物和蔬菜,并进行保底收购。”村支部书记表示,如此一来,村民们种植的热情被有效激发出来,先后开荒洋滩50余亩标准的蔬菜基地;培育茶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种植油茶100亩,切实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位于稠清村岩头与清浪两个片区的振兴桥,在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助下,早已完工投产。“我相信,稠清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一定会做到一年一变化,越变越美好。”站在桥上,村支部书记环顾四周,目光所及皆是美好,心之所往皆是希望。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仲九

编辑:杨汐

本文链接:http://www.hnsnnews.com/content/646743/59/130565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绥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