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杭州,看山、看水、看风景名胜,可别忘了看越剧。这里荟萃了许多越剧名家,也盛产了许多越剧经典。孙女梁爽和孙子钊志知道我是个戏迷,她们在大学学的是艺术专业,自然为我安排了一场越剧盛宴—看著名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正好,我以前在电视里看过传统经典越剧“梁祝”,那是越剧名家,三次获得梅花奖的茅威涛老师主演的“梁祝”。今天看她弟子陈丽君主演的“梁祝”,是很有意思的。从中可以看出她们对优秀的传统经典是怎样传承的,又怎样的守正创新,新版的”梁祝”给观众又带来怎样的新口味?我充满了期待。
那天,我们看的是日场,下午两点半开演。我想,这大白天看戏,看的又是老掉牙的“梁祝”,观众会很少吧。当我们来到蝴蝶剧场前的广场时,这里早已挤满观众,我一看,还大多是年轻人,像我这样的老者,少之又少。你看,前面还有一对十来岁的小女孩边唱着“梁祝”中的”化蝶”,边做着戏曲动作,那一招一式还挺像一对小“梁祝”。我想,这一定是戏曲进校园的成果吧。
我们进入剧场,上千座位的剧场早已座无虚席,我们入座不久,剧场灯光突灭,优美的幕前曲轻轻响起,那是我们耳熟能详,百听不厌的“梁祝”主题曲“化蝶”。委婉、动听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慢慢的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中。舞台灯光骤亮,音乐转而欢快跳跃,一对翩翩少年闪亮登场,他们在求学路上的草桥边相遇、相识并结拜为兄弟。这“草桥结拜”一场,充分展现了两个年轻演员的艺术功底,唱、念、做、舞,样样出彩,把一对纯真可爱、求学上进的少年学子演绎得栩栩如生。精彩的表演不断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重场戏“十八相送”更为精彩,同窗三载即将分别,结拜的兄弟情、同窗谊,自是难舍难分。其中,英台难舍的还有她可托付终身的爱情,但这又不好对梁兄表白,于是 一路上英台只好借景抒情,借物喻意,怎奈梁兄并不知英台是女子,英台比喻多了,梁兄反笑她荒唐。当英台说他像河里那只呆头鹅时,梁兄干脆生气不理他了……一个知情,一个不知情;一个忠厚,一个机灵,这种性格的碰撞,不时发出喜剧火花,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两位青年演员对人物性格和心理也把握精准,表演分寸也恰到好处,看得观众津津有味,笑声掌声不断。这场喜剧极好地为后面的悲剧做了充分的铺垫。随后,剧情急转直下。“劝婚”一场,英台的极力抗争,在封建礼教重压下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不堪一击。随后的重场戏“楼台会”中“梁祝”短暂的相会是那样的欣喜若狂,那样的弥足珍贵,最后到了二人即将分别的时刻,英台一句揪心裂肺的戏曲叫头:“梁兄!今生不能成婚……”全场气氛好像凝固了,这凄惨绝望的一声戏曲叫头催人泪下,像一把利剑刺痛了观众的心,无不动容,无不泪下……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梁祝”最后一场的“化蝶”来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带给人们一个美好愿望—有情人终成眷属。观众极度沉重的心在欢快的主题音乐“化蝶”声中,看着“梁祝”双双起舞而缓解,以至轻松了许多。
戏,演完了,精彩!新版“梁祝”比传统“梁祝”还好,全场观众的热烈反映就是见证。新版“梁祝”到底好在哪里,又带给观众怎样的新口味呢?
首先是戏剧节奏加快了,新版“梁祝”删减了原版“梁祝”中的“山伯病故”和“英台哭灵”两场戏,这两场戏显得太沉重、太压抑,年轻人是不喜欢的。删减后整个的戏更紧凑,更精炼。原版要两小时演完,新版只要九十分钟即可,这更合年轻人的快节奏口味。其二,年轻人喜欢歌舞,而戏曲的本质特征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所以,新版“梁祝”大胆去掉了原版“梁祝”里的实物布景,腾出更多空间以利歌舞表演。同时更加突出了戏曲另一特点—虚拟化表演。比如“十八相送”中“梁祝”二人过水池、小河、古井、独木桥、观音庙、长亭,都没有实物实景,只需要演员虚拟的表演即可,你不怕观众看不懂,这反而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空间,还更有味。其三,新版“梁祝”的音乐设计特别独特,新版“梁祝”的主题音乐“化蝶"在原版“梁祝”中是没有的,新版“梁祝”的主题音乐“化蝶”根据剧情的不断变化,而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也不断变化。其中有合奏、萧独奏、小提琴独奏、大提琴独奏等等,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形式不但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推进了剧情发展。喜欢音乐的年轻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喝彩高呼。其四,新版“梁祝”的主演都是越剧界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主演梁山伯的陈丽君,我们湖南人并不陌生,她经常受邀参加省台芒果频道的“乘风破浪”栏目的演出,和同行拼歌舞,展才艺。她还参加过央视春晚的演出。曾获国家级“梅花奖”,已经小有名气了。扮演祝英台的李云霄也很不俗,她多次获越剧的最高“白玉兰”奖。年初她和陈丽君主演的“新龙门客栈”连演160场,场场爆满。新版“梁祝”中,二人又联袂演出,可谓珠联璧合,大获成功。她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跟资料介绍,她们除练好过硬的戏曲基本功外,还刻苦学习了现代歌舞,以至于她们在越剧演出中巧妙地加入了一些现代歌舞元素,所以,很合年轻人口味。
浙江小百花越剧演出的新版“梁祝”,很好的诠释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而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就喜欢这样的越剧新口味。
来源:绥宁文联
作者:刘天龙
编辑:龙莉婷